辅导员优秀网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展示 > 正文

【优秀网文选登】浙江省第二届辅导员网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最美的青春在哪里? ——写给15级毕业生的一封信

最美的青春在哪里?

——写给15级毕业生的一封信

温州大学溯初学区辅导员 韩新华

亲爱的同学们:

见字如面,我是新华姐。

还记得在四年前的迎新见面会上,我说自己是学姐一枚,没想到这样一来,“新华姐”被你们一叫就是四年。

这四年里,我见证了你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有人经历了“大学式整容”,变成了妥妥的男神女神,有人收获了满满的奖学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也有人在学生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经验,更有人遇见了梦寐以求的爱情。而四年后的今天,在这凤凰花开的时节,我更是感受着你们的忐忑、欣喜,论文答辩、青春纪念册以及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你们“都挺好”。然而,我又不由得有点小担心,会不会只是“看上去很美”?

就在前几天,一向很自信的小洁联系我,“新华姐,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在大家一致很看好时,小洁遭遇了考研滑铁卢。接下来何去何从?未来的一个个未知数让她不知所措。后来竟又陆续有同学找到我大倒苦水。我这才惊觉,原来朋友圈狂欢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同学的迷茫和焦虑在发酵。

那么,面对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青年人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先给大家讲一段不太为人知的校史吧。

上世纪中期,我国石油工业极其落后, 还一度被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脱帽变强,建设强大的新中国,国家石油总局决定要在浙江招收有志青年,突击培训石油测绘人员。

1953年6月,当时的温州师范学校接到省教育厅通知,要求动员当年应届毕业的师范生奔赴祖国大西北从事石油勘测工作。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同学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群情激昂,争先恐后地报名。不少同学还写下血书,立下“报效祖国,献身石油”的誓言。9月, 他们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奔向大西北。在西安经过半年的地质测量培训和生产实习后,他们来到了玉门,很快就先组建起了一支女子测量队——404女子测量队,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

从此,这群姑娘心里满怀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信念,与祁连山、戈壁滩为伴,在祖国边疆扎下根来。她们克服艰难险阻,屡创奇功,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先锋青年突击队”、“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1956年,叶剑英在玉门油田视察时高兴地说:“你们都是20多岁的姑娘, 在地质勘探上干出了成绩, 有作为, 有出息。”

如今,66年过去了,提起女子测量队的那段难忘经历,耄耋老人们还是极其自豪:“那时咱们才十七八岁,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天不怕、地不怕、千难万险踩脚下,体力和精力几乎都处于透支极限,不少人还带病坚持工作,超负荷劳作,留下后遗症,甚至英年早逝,据统计200名温籍石油人中,有30位未到60岁就离开了人间。

你们看,挑大梁、战风霜、绘宏图,谱写下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石油之歌”,就是他们青春的选择。

再说说你们的一位学姐吧。

陈青平,我校2018届毕业生,2018年8月进藏工作,现为那曲市基层人民政府科员。去年这个时候,她跟大家宣布自己要去西藏时,周围人好奇地问这位杭州姑娘,“你以后还回来吗?”我记得她只是很简单地说,“不回来了,那里更需要我。”如今的她怎样了呢?

一直以来,西藏的神奇壮阔让陈青平向往不已。可当看到当地的第一眼,她就傻了。以虫草闻名的地方,其县城竟然还不如杭州的一个村。这里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柏油路,没有自来水,经常断电。季节的脚步在这里向前跨越了至少一个半月,从家乡出发时是短衫薄裤,到这里后一夜之间不得不添加了好几层衣物。大风、暴雨、冰雹、积雪、超强紫外线在这里就像家常便饭。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除了长期缺氧对身体产生的慢性损伤,更折磨人的是,一去五年,身边再没有家人的陪伴。每个夜晚,月光之下眺望东方,都要遭受思念的无限煎熬……

然而,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脱贫攻坚形势严峻,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打退堂鼓。虽然棘手陌生的基层工作让她苦恼发愁过,恶劣的下乡路途让她担惊受怕过,第一次看到百姓破败简陋的生活条件时,她甚至一度震撼落泪过。但她深知,作为一名进藏大学生,自己肩上的担子比想象中还要沉重得多。她相信,这些困难都只是小问题,只要多给一些时间,西部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她曾这样写道:有人说,进藏是伟大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件朴实的事。

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校园里,像陈青平学姐一样的可爱且勇敢的人还有很多。从2003年以来,我校已经有231名“两项计划”志愿者赶赴西部和省内山区、海岛边远地区。仅去年,就有4位毕业生毅然前往新疆建设兵团、西藏等地服务,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助力当地振兴。

你们看,赴边疆,献己力,吹起扶贫攻艰的号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像种子一般顽强地扎根,就是他们青春的铮铮誓言。

亲爱的同学,看到这,不知道你有何感触?

还记得我们一起讨论过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么?那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中学毕业论文。

他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都既是时代成就,也是自我选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不辜负青春和理想呢?

我想,184年前的青年人,已经给你们做出了选择的标准;66年前的青年人,已经给你们做出了选择的榜样。你们的同龄人,也已经坚定地迈出了步伐,而现在,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你们的手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好事业,认认真真地锻炼好本领,兢兢业业地完成职责,像你们的学长学姐那样,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那应该就是青春最美的样子吧。

特别喜欢袁枚的一首小诗,也把它分享给你们。《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后,由衷地祝福你们毕业快乐!爱你们哟~


永远的新华姐

5月20日,写于我们一起守望过的温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