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优秀网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展示 > 正文

【优秀网文选登】浙江省首届辅导员网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辅导员日记:忆苦思甜,临县人民的英雄岁月

辅导员日记:忆苦思甜,临县人民的英雄岁月

赵云旎(浙江传媒学院)

在到达山西临县境内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有这样一群人,在过着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2016年7月10日,我带着11名学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县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七个多小时的路程,让队伍里的几个学生着急的不行。刚刚到达临县石白头乡,他们就开始忙着找洗手间。问了半天,村民们指着马路边随意搭建的几块砖头告诉我们:呐,就是那里。视线中,几块红色砖头随意堆砌在马路边上,高度还不到一米。旁边就是被汽车扬起的灰尘铺成了黄土高原色的玉米田,几只绿色的苍蝇嗡嗡地围着厕所飞舞。这下把队伍里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们吓了一跳,赶紧说:我其实也不急。

 

让人绝望的是,在乡镇街道上看到的这个厕所是实践七天中我们在临县中所经历的最“豪华”的版本了。更让人绝望的是,除了厕所,这个地方所有的生活设备都超越了我们的认识范畴。

 

被泥石流反复冲刷、塌陷形成的“软泥山路”,我们需要放一百个心在“走路”这件事情上。记得第一个晚上上山的时候,陡峭狭窄的山路因为没有路灯,被笼罩在一股陌生的黑夜里,我们根本无法知晓脚下的路到底是否结实,也无法判断我们此时到底行走在多少海拔的山路上……走在我前面的范范被吓得小腿一直在发抖,我很想开口安慰她不要怕,然而我发现当恐惧真正来临,似乎沉默更能传达勇气。

 

我们后来开展“山村移动美术课堂”的一个村庄,在村口的泥地上出现了一条长达米多深的地缝,像极了地震后地面留下的裂缝,看着相当触目惊心。学生想过去拍实景被我制止了,我怕地面经受不住一个人的重量整块都塌到几百米的山下去。去黄河采访枣农的路上,我们也经历了难以置信的道路塌陷。那是临县唯一一条水泥铺成的国道线啊!竟然也因为暴雨不堪一击,地面直接下塌十几米,有个地方甚至塌出了一个直径两米多的深坑,像美国英雄科幻片里被怪物压断的路面。而国道线旁边就是望不见底的深谷。学生们只能跟着车队走走停停,手拉着手,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我们睡觉的地方是临县张家山村的村长家,虽然算得上是村里面规格最高的住处,却也突破了孩子们生活能力的极限:没有卫生间和自来水,孩子们没办法洗头洗澡;厕所搭在露天的山坡上,如果晚上起来上厕所,需要成群结队叫醒对方然后到外面的山坡上去;我们住的窑洞只有两个炕,七八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拍蚊子都能拍到对方的腿……

 

而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远远没有提及社会实践的部分。可想而知,我和这些可爱的学生们在经历着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次社会实践。七天下来,我们一起经历的种种惊险时刻、感动一幕、温暖时光都让我们经历本身的意义超越了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价值。

 

 

他们笑着面对困难的样子、满头大汗却说着不累的样子、满脸是灰地帮村民们生火做饭的样子、十二个人手牵着手爬山下坡的样子、凌晨一两点一边忙着找信号一边整理素材的样子、因为各抒己见个个争得面红耳赤事后却又一起冷静分析的样子,他们拿着糖追着孩子们漫山遍野奔跑的样子、扛着摄像机认真构图寻找灵感的样子、拿着画笔认真地用线条记录他们在临县点点滴滴的样子,都让我无论何时何地想起来都会被他们感动到无以复加。

 

 

 

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总是用“迷妹”的眼神对他们说,你们简直是我的超级英雄。难道不是吗?不到二十岁的他们,竭尽自己所能地为社会服务的心意难道不比科幻片里那些徒手甩掉一架飞机的所谓的科幻英雄更加真实温暖吗?

 

 

 

 

 

 

离开临县的那一天,所有的人都没有说话。前一个晚上的一夜暴雨让下山的路变得未知而可怕。十一个人挤在一个炕上害怕的一夜未眠。天刚刚擦亮,两个男生就和我跑下山勘察地形。平日里爱干净的他们,没洗脸没刷牙地冲在我前面,一点一点记下可能有山石滚下的地方和地面容易塌陷的地方,遇到水坑,他们从路边搬来石头铺成“简陋”的石路。下山的路上,男生扛走了所有设备和行李,好让女生们空出双手应对紧急情况。男生们双手提着行李箱,背上扛着书包、电脑、设备,因为无法弯腰只能完全靠双脚去感受地面和环境。半个小时的山路过得像半年那么漫长……我们的担心没有多余,刚下到镇里不到五分钟,第二轮暴雨就如期而至。裹着泥沙的泥石流从山体上陷落下来,“哗”地涌下了山,瞬间淹没了水泥路面。坐车辗转到达临县县城的时候,我们的双脚已经被泥石流的泥水浸的发白发肿。

 

 

 

幸运的是,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我们都如期地完成了社会实践的全部内容并平安返回到太原。在太原休整的最后一晚,大家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安心的笑容。我想那是历经所有恐惧、担忧等所有负面情绪后的坦然和不畏艰难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吧。

 

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被我们对暴雨、泥石流和山路的恐惧掩盖了,被我们繁重的社会实践任务遮蔽了,却依然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没错,就是临县人民,那些生在临县、长在临县、无法选择故乡的临县人民。我记得有个学生在采访村民后问我(就是那个地缝裂的跟地震过后似的村子):“云旎姐,你发现了吗,那边那么长那么深的裂缝,竟然还有村民淡定地坐在边上吃晚饭。”接着他的话,另一个学生也说:“对啊,我们下山那条路那么可怕,可我看村民们下山干活搬运货物也都没有什么反应呀!”于是他们在实践日志中写下了:同为一代人,他们走过的路是我们觉得无法通行的;我们所过的生活也是他们从没有想象过的。他们对外界了解的欲望胜过对道路崎岖的恐惧。

 

 

是啊,我们所谓的艰苦、难以忍受与刻苦铭心,在临县人民的眼里却是平平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我们问过很多村民,“这样的道路塌陷了这么久,你们都是怎么出行呢?”也问过他们:“你们这样通讯是不是特别不方便?”“小孩子上下学不是很危险?”“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去镇里置办东西呢?”之类的好奇问题,然而他们回答这些问题时的表情也充满了好奇,就好像在说“为什么这么问?”“这很奇怪吗?”“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啊?”“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呀!”。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一切,气候、资源、大山、细流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贫穷也好、富饶也罢,只不过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同馈赠罢了。

 

我们离开了,脱掉了沾满临县黄土的衣服,扔掉了那双陪我们走过山路、跨过黄河的“小花园”;我们换上了时尚的服装,画上了精致的妆容,重新投入到了大都市的舒适生活中去。然而那些临县人民的生活也终归平静,重新恢复到以前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去。看起来,我们似乎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是吗?不是。

 

那我们改变的是什么呢?我想这正是我们这次临县之行的真正意义所在。事实上,我们改变不了临县人民的贫困和无奈,也改不了长多了但卖出去的枣,然而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看法,重新认识了生命、社会、和世界。也许以前的我们对新闻里的暴雨泥石流毫无感触,现在的我们却能为那些山里的人民感到担忧,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加油;也许以前的我们出门都要打车,现在的我们却能因为想到那些每天上下山上学的孩子们而愿意多走几步;也许以前的我们挥霍无度,不知道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而现在的我们却能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而;也许以前的我们以为读书上学只不过是被社会主流的逼迫,而现在却成为了我们改变家乡、改变世界的一个途径;也许我们正在慢慢发生改变,成为一个不为暂时的富裕而骄傲自满,不为遇到艰难就轻易低头的积极努力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世界心怀善意的温暖美丽的人。

 

这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和所改变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临县人民的英雄岁月,我们就能忆苦思甜,无往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