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我们知之甚少
和一个因为抑郁症休学又复学回来的学生聊天,聊着聊着学生突然和我说:“老师,我好羡慕你们这些正常人。”我心头一惊,半天想不到一句合适的话来回应她、鼓励她。她说她不想上课,想休学回家甚至是回到医院的病床上,因为现在坐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她对我笑笑:“老师,你可能不相信,我以前在高中,成绩也是很不错的。”
我一直以为抑郁症这个词跟我的生活不会扯上什么关系。直到工作后,陆陆续续接触到了一些抑郁症患者,他们大多是我的学生。和他们聊天,想知道他们当下的感受,尝试着去理解他们,明白了他们受抑郁情绪的困扰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感知和生活。我听过很多人说抑郁症患者要通过阅读、交谈、旅行、瑜伽、跑步来改善。我也鼓励他们去做这些事来转移注意力,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很多抑郁的情绪无法自我消化时,就会躯体化,四肢无力,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来看书或者运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曾说:“重度抑郁这件事,他很像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一双眼睛。人人都告诉你说,“你要去听听音乐啊”“你要去爬山啊”“你要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后再也拿不回来一样。但与其说是快乐,说得更准确一点,是热情。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去年我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听武志红老师的讲座,他说患抑郁症的人就像趴在井口边上的人,外面是阳光,井底是无尽的黑暗,他们伸出手想要触摸阳光,想要爬出来,但没有力气,最后大多数人只能掉落井底,沉到无尽的黑暗里。我能想象到趴在井口边上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和绝望,可是要去感同深受,真的很难。
学生问我,为什么他告诉他的舍友们他得了抑郁症,舍友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我想大多数人的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这类事,更别提感同身受,他们不明白一个人身体好好的没有流血、受伤,怎么好好的就抑郁了呢。
我写下这些,只是想和不了解抑郁症的大家说,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不只是简单的心理疾病,同时还是一组功能性病变。最初,尚无法观察到大脑是否受到损伤,但如果过程太长,会造成患者电脑海马区体积缩小,这时功能性病变就会转化为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此时救治,为时晚矣。
有人把抑郁症比作是精神上的癌症,我其实想说的是,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双相(躁狂症和抑郁症),如果不幸得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正视抑郁症,它和任何一种疾病一样正常,不要为此感到羞愧。
01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要住院、吃药?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被要求住院,并不是哪个医生仅仅通过SAS、SDS、16PF、SCL-90等几个测试结果就要求患者住院的。自杀分三个阶段:自杀观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到了第二个阶段,患者就非住院不可了。得抑郁症,最可怕的就是会有自杀倾向。有患者意识不清,不知不觉已经站在楼顶,被上课铃声惊醒,然后忽然醒了,特别后怕。
张进在《渡过》一书中写到:“治疗抑郁症的用药原则时‘足量足疗程’。大部分抗抑郁症药起效至少两周,千万不能因为药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前功尽弃。”停药之前一定要好好和医生沟通,至少要让医生知道你停药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好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生又有这么多挑战。也许一次擅自停药后又会陷入崩溃的边缘。
02
抑郁症数据
▲2017年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称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
▲全球范围内,抗抑郁症药物的销量持续上涨。冰岛销量最高,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瑞典、葡萄牙和英国。
▲遭遇过严重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2倍。发病风险最高的三个群体为年轻人群、孕妇/产后妇女、老年人。
▲如果父母一方被诊断出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概率约为40%。
03
抑郁症的信号
抑郁症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抑郁“三联征”)和七条附加症状。重度抑郁症包含至少2个核心症状和至少2个附加症状。
抑郁“三联征”:情绪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思考问题困难)、运动抑制(精力受限、不爱活动)。
附加症状:自信心丧失和自卑;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的罪恶感;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睡眠障碍;食欲改变(减少、暴饮暴食);身体不适,功能性疼痛(恶心、头痛或关节肌肉疼痛)。
04
抑郁症的成因
一是遗传。
二是幼年时期被教导压抑愤怒,而非有技巧和积极地表达愤怒。
三是强迫性格(完美主义)和戏剧性格(情绪化)。
05
如何陪伴抑郁症患者?
1、让抑郁症患者明白自己是被需要的。
2、 聆听、耐心,并接受现在的他。
3、不要说“振作起来”、“高兴起来”。
4、原谅他们说了一些无心的话。
5、作为看护者,同情、同感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得知道,光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解救你所爱之人,专业的帮助才是最需要的。
6、 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时刻提醒彼此:一切会过去的。
英国作家马特·海格在《活着的理由》一书里真实记录自己走出抑郁过程中的经历和心理状态。在他24岁那年突然患上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想过自杀。13年后,37岁的他把这场抗争写了出来,回忆了他症状最严重时的场景,他在网上做了一个关于#活下去的理由#的征集,有一个人回答:“情况不会比自杀更糟糕,所以你一定是在走上坡路。”这句话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鼓励。
最终,在经过药物治疗、主动的自我救赎以及家人的陪伴下,马特·海格逐渐地好了起来。在书中最后,他说:“我恨抑郁症。我怕抑郁症,甚至恐惧它。但与此同时,它造就了今天的我。对我而言,如果抑郁症是我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价,那我心甘情愿承受。”
所以,请相信,人生很长,隧道尽头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