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展示 > 辅导员工作案例 > 正文

第二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作品:互联网浸润下学生工作新矛盾 ——把脉“晒在微信朋友圈的声音“

互联网浸润下学生工作新矛盾

              ——把脉“晒在微信朋友圈的声音”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张,大四学生,女,是家中的独养女儿,家庭经济条件十分优越。小张平时总是独来独往,身边少有同学。每每看到她总是一个人背着书包,低着头,缓缓行进在人群中。由于是杭州本地人,该生提出走读,不住校。根据常规工作,辅导员会经常找该生聊天,了解其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学生每天路上的安全状况,做一些温馨提示和友情关怀。

案例经过概括:乱心→忧心→惊心→疑心→痛心

乱心:

小张给辅导员打电话有一个特点:不会称呼一声老师、不管什么时间点(周六晚上22:40、周日早上6:12等等),接通电话就是:“我想什么什么怎么样……我明天需要……明天你能帮我弄一下吗?”辅导员每次接到她的电话总是很无语。这样的电话多了,辅导员也有些烦忧,和班主任沟通多次,了解小张的情况。

说是烦忧,更多的是担忧……辅导员开始关注这个学生。

一次次谈话之后,辅导员和小张是微信好友。辅导员开始正式关注这个特殊的学生。

忧心:

一段时间下来,辅导员发现该生经常在朋友圈深夜时晒“失眠”。如:①此刻还没有睡意的我,如何撑到天明?②今晚会和昨晚一样听到猫叫吗?③离天亮还有200分钟。④夜深人静,我却灯火阑珊。⑤好想戒掉“失眠”,我肿么了?⑥我想睡着,不想崩溃……

听到微信朋友圈晒出的声音,辅导员十分重视,立即找该生谈话。小张表示是作业多,做得迟了,就一下子睡不着。

一段时间后,朋友圈的声音还在继续。辅导员认真分析和思考,把脉这一特殊声音。认为这个现象是异常信号,开始拨通了家长的电话……

惊心:

家长的反应让辅导员更是惊讶,两位家长浑然不知这个现象。家长平时都是以满足小张经济上的需求为准绳,从未关注过她的其他问题,特别是睡眠问题。

疑心:

辅导员和家长沟通后,家长开始关注起小张的生活情况。此后,小张的请假很频繁。而晒在朋友圈的“失眠音”也逐渐减少,直至没有声音。辅导员有些诧异。

痛心:

与家长沟通后,发现问题很严重:

小张目前的症状是失眠+幻听+割腕,杭州第七人民医院诊断是精神分裂。

家长哭着告诉辅导员:“自从辅导员和家长沟通之后,家长发现孩子确实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小张一直在失眠,她很痛苦。小张一直都没有告诉父母,她出现失眠,出现幻听,有自杀割腕现象发生……

针对这个情况,辅导员该如何处理??

(1)立即向领导汇报

(2)启动特殊学生管理预案

(3)展开家庭、环境综合分析

辅导员认为最重要的是小张的安全。她目前是否在用药?是否有学生知道她的病情?她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怎么办?怎么防范在寝室发生割腕?如何处理既保密该生的情况又要全面掌握该生的学习、生活,怎样在“正确引导、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防范因病情突变而自杀终结生命,值得思政工作者探讨。

二、案情分析与解决思路

共情+积极关注+主动出击

核心:人身安全

首先,“正常开展谈话、全面了解该生情况”。

与她,辅导员是有“备”而谈,在查看该生档案、学生登记表后,热情友好地开展谈话。从专业到大学的自由生活,从每天回家挤公交车的趣事到早上赖床时的矛盾心理,从爸妈的职业到家庭经济状况,从同学间尬事到集体活动到一个人在夜晚的琐事等等,环环相扣,步步精心。一次次简短的谈话,辅导员以老师的身份建议小张在大学生涯应多交朋友,多参与集体活动;同时又以姐姐般的关心和细致,提醒小张:每天挤公交车路上提醒注意安全 ,避免太劳累,建立友好的关系。

其次,“好友身份继续升华,互为微信好友,朋友圈点赞、互动。初步建立朋友关系。辅导员借用微信朋友圈的平台,了解该生生活状况,发现小张有失眠现象。

再次,辅导员与家长沟通。告知这个晒在朋友圈里“失眠”的特殊声音。请家长关注,把脉从学校走向家里。

最后,通过“医生专业诊断,开启特殊治疗。

辅导员从家长处得知,小张是精神分裂症。辅导员一边认真分析原因,一边和家长细致沟通。告知这个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辅导员反复思考小张晒在朋友圈里的声音:“ 今晚会和昨晚一样听到猫叫吗?”、你夜深人静,我却灯火阑珊。辅导员心中疑虑重重,深深自责。

其实,这些就是小张的求助信号,就是小张出现幻听的表现。一开始,辅导员对声音并未引起充分关注和思考。在一次次不考虑他人休息时间的电话我想什么什么怎么样……我明天需要……明天你能帮我弄一下吗?”的尬聊、无语电话之后,换位思考后,转换把脉思路。和家长沟通,告知其特殊的生活状况。辅导员从其母的表述中发现小张的情况父母都不知情。家中经济条件优于一般同学的小张,缺乏和父母的沟通。父母是单位一把手,习惯性把家当作是一个部门,把自己定位为领导,习惯用领导的口吻命令孩子,导致小张受家长的影响,在与人交流中流露出的不适,从而缺少朋友、缺少沟通,产生孤独感。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技能的“共情”、“积极关注”“主动出击”等技术,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谈话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处理难点。

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做好相关建议。展开对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积极关注,把脉虚拟世界里的现实声音。

   三、案情处理办法

1.“朋友”共情:辅导员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越是特殊的学生,越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去真诚关心她、鼓励她、相信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如家人般的关爱和信任。

2.“微信”交流:辅导员及时与该生建立微信好友关系,朋友圈互动、点赞,关心她的生活,了解她失眠的原因。

3.“今晚会和昨晚一样听到猫叫吗?”显端倪,引担忧:辅导员从朋友圈里晒出的这声音中感到一丝的不安和怀疑,发觉这是她幻听出现的症状。

4.“离天亮还有200分钟”迂回式亮牌,主动和家长沟通:采用迂回措施,辅导员根据小张的朋友圈声音,与家长沟通,了解小张晚上回家后的一些生活情况。暗示小张打电话时缺少的一些礼貌用语和时间点的考虑等。建议家长多多提醒。辅导员发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生活情况不了解。望家长给予小张多一点关爱。通过沟通,证实辅导员的疑虑。小张打电话缺乏礼貌来源于家庭氛围。因为其父是单位一把手,交流很多时候只有命令,没有沟通。

5.“老师,我要崩溃了,昨天我把家里的刀都收起来了,我发现她割腕”:辅导员接到小张妈妈的电话后,吓出一身冷汗。辅导员立即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确保小张的安全,帮她度过痛苦时期。至此,开启全屏沟通模式。电话、微信、面谈、短信等沟通不停,累计近百次。

6.“精神分裂症”——不可逆的现实,做可逆的维护

经过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断,小张是精神分裂。经常失眠,出现幻听,感觉同学老师都在看不起她,孤独感笼罩着小张。小张开始接受专业治疗,开始用药,父母开启特别关注。

7.“你今天的牛仔裤很别致”微语暖心,温暖小张:

某天,辅导员在人群中看到行色匆匆的小张,穿着别致的牛仔裤,拿起手机,拍下一张照片发给她,并留言:你今天的牛仔裤很有味道!新买的吗?哪里买的?你很有眼光!这让小张很高兴,被关心、被赞美、被肯定,让这个很少有被关心、被认可的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辅导员相信心的距离是可以感受到的。

8.开启绿色通道:小张的特殊情况,让大家都很担忧。辅导员和领导汇报后,决定给小张的请假手续开启绿色通道。只要有家长的短信或电话,小张就可以在家休息。

9.找症因、慰人心:辅导员约了班主任、家长、小张本人。认真倾听小张的困境、她的担忧、她的心结。聊天后,辅导员发现小张主要是担忧毕业设计无法完成、担心找不到工作,感觉同学们老师们都在说她,对她指指点点,导致晚上睡眠不好。

10.“吃定心丸

   辅导员掌握了小张的情况后,主动和领导汇报。开通特殊学生培养教育预案。由系主任、班主任传递信息,告知小张对毕业设计的特殊安排。让小张吃下“定心丸”。不再因为毕业设计困扰而失眠。辅导员做这些,希望这个特殊的孩子,能少一份压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危险因素,多一点安全保障。

11.“放大优点鼓励她、引导她”:

小张的情况,辅导员易然了解。辅导员采用鼓励她、引导她的方式去关心她。当得知她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时,建议家长给她庆祝,给她关心和信心。辅导员请她本人每周到办公室来一次,时而给予面试技巧等指导,时而倾听她在一周内的烦心事。通过倾听、鼓励,让小张得到释放,从而增加她的自信。辅导员相信:

道路虽然坎坷,自信心能帮她顺利地走过。

希望虽然渺茫,自信心能让她看到美好明天。

12.八小时之内关注,八小时之外关心:

辅导员一边积极关注她的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另一边用“杨堤之约”关注她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信心。

每一次谈话,辅导员都记录在工作笔记上。截止寒假开始,该生情况稳定。家校维护持续进行中。

在辅导员的工作中,这是一种新的挑战。不仅要及时关注学生现实世界的动态,同时要把准学生在微信等网络媒体中的心声,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情感把好脉。如果忽略了这个“声音”,或者不能及时发现,很有可能这个学生将病入膏肓,直至终了自己的生命。这将给学生本人、家庭、老师带来巨大的打击,同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辅导员通过关注+疑问+确诊+关心的技巧来积极了解、探知核实小张的特殊性,使小张处于一种被关心、被关爱、被关注的状态,让她充分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做好家校沟通,保障人身安全。

13.向部门领导汇报,做好相关记录和建议。

根据这个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同时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专题会议,学生骨干会议。排查贫困生、就业有困难、情感处困境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微信朋友圈、QQ动态等虚拟世界中流露的心声。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1. 望闻问切——把脉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声音

辅导员不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朋友。

95后、00后大学生喜欢用微信,在微信中表达自己的喜好,也会在朋友圈晒各种心情。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新喜好。作为辅导员要学会认真关注这些“声音”,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关心她、真正帮助她。做到与学生同乐、同悲。点赞、评论要切近学生内心,让学生愿意和你分享,对你信任,而不是屏蔽你。辅导员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工作,跟学生交流要做到“尊重、信任、共情、积极关注”,而不可一味的“说服、灌输”,肯定、鼓励和赞美可以让学生成长很快。开展工作中注意多一点留心,多一份细心,用望闻问切,把脉朋友圈里的声音!

2. 以诚沟通,以爱共情——沟通架起家校共情,人身安全是重点

安全是底线,也是根本的出发点。学生无小事,学生的事就是老师的事。既然已发现学生的特殊性,就不能让危险的事情发生。及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打开家长心中的疑虑。告知家长:学校老师的出发点和家长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你是她的父母,我把自己当作是她的姐姐。老师们会做到保密,学校的目的是她恢复健康、保障安全。用家人的温情架起家校共情,做好信息互通、学生维护。同时,告知家长,学校有专业的心理指导团队,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信息咨询和帮助。

3. 学生工作——新时代,新矛盾,新思路,新方法

95后、00后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发展程度、情感状况等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独特性。喜欢在微公众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朋友圈声音有它的即时性、有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新群体,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无法应对这个新群体的“武功”,用一句学生间的口头禅:呵呵,被我打败了吧!是的,面对新群体的不确定性,面对这新矛盾,我们怎样做会不被“抛弃”。

习大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互联网+时代全面浸润学生工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的新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也步入了新时代、产生了新矛盾。学生在现实生活、虚拟世界中的思想行为不充分、不协调之间的矛盾。作为高校,新思维的诞生地,更应该顺应新时代的召唤,主动从学生新需求、新矛盾入手,积极探索网络志愿者工作平台,让学生思想工作盲区逐渐减少,让工作瓶颈变成美丽风景,成为新时代学生思想工作的先行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辅导员,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关注“新声音”,发现“新矛盾”,启用新思路,走进新时代,为学生健康成长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