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展示 > 辅导员工作案例 > 正文

第三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作品:多维协同强党建,思想引领促学风——“一横多纵”管理模式下院系本科生基层党建促学风建设的案例分析

多维协同强党建,思想引领促学风

——“一横多纵管理模式下院系本科生基层党建促学风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概述

1.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本科生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着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高校促建优良学风、培育高素质人才重要抓手。“一横多纵”是浙江大学的学生管理模式,也是大类培养和书院制管理推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生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院系本科生党建工作在“一横多纵”管理模式下的协同与优化,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2.案例概述

浙江大学H学院现有1个纵向设置的本科生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3人,积极分子37人。为提高学院基层党建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笔者2019年10月“本科生基层党建学风建设为题在院内开展问题调研。

表一 基层党建与学风建设调研学生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学院本科生基层党建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 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多样性欠缺

随着高教国际化发展,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具有现实需求。目前学院主要以集体讲座的授课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但受形式和课时数限制,难以提升教育实效。

2)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存在多维度断层

一是培养联系人的断层,党员人数少,开展培养发展工作任务重;二是培养考察的断层,积极分子档案交接和培养考察存在延缓,大类培养下大二学生居住在紫金港园区,党支部难以掌握思想近况。

3)群团引领:党团活动吸引力亟待提升

本科生的党团活动陷入“三不”现状,即活动开展次数不多、活动内涵深度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且2018级学生由于跨校区居住,参与活动不便利,党团活动凝聚青年的功能削减。

4)学风促建:关键少数传帮带效果不显

存在学生对专业认知不明晰、学习积极性两极分化现象。学生肯定班主任、辅导员走寝交流在明确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亦希望院系增进支部先进典型与其沟通开展指导。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针对H学院本科生党建促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细化党组织发展要素,建构多维协同机制以增进党建实效。

 

1. 机制协同:强化园-院衔接,做实党员培养

一方面,提升学院与学园党建工作的对接效率,做到党建档案早入库、党建信息早排查、发展培养早联系,避免园-院衔接过程中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出现断层现象。

另一方面,从严落细组织建设,形成“联系人-积极分子”互促机制。如H院开展党务培训、素质拓展训练营、“世界咖啡”党课讨论、学长进支部等活动,并具化培养联系反馈指标,倒逼入党联系工作和党建育人的实效提升。

 

 

2. 人力协同:集聚先进典型,优化全员育人

一是选拔党员教师组建学业导师队伍。学院选拔院内优秀党员教师以1:2的配比进学生宿舍,参与学生理想信念引领、学术科研指导和学业生涯规划等环节,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是推行“驻班学长”制度。甄选支部内保研学生与低年级班级结对,建立线上答疑群和自习帮带制度,及时了解与回复学生思想状态和具体诉求。

 

3. 资源协同:拓展渠道资源,打造宣传高地

线上,推出“红色航线”模块。党支部成员组建红色小组,轮班担任编辑收集支部时政热评,提供栏目素材,让时事政治与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鲜活。

线下,提升党团活动质量。一是整合现有党建教育资源建立活动资源库;二是建立活动审核制度,鼓励支部活动与学风促建相结合。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横多纵”的模式下,院系本科生党建要发挥出应有的人才孵化和培养作用,需要扎根学园和院系学生培养差异和学生成长成才实况实现协调发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强化顶层设计,衔接党员培养发展

高校院系应在优化园-院党务衔接流畅度和突破培养联系割裂困境上下功夫,汲取学园党建工作有益经验,建设培养联系人与被培养人双向互促的考察机制落实党内教育和培养工作。

2.推行结对互动,搭建全员育人平台

应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带头作用,鼓励学院青年党员教师与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加入育人队伍,开展网格化结对活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3.整合线上线下,创设红色育人环境

思想建设是党建的先导性要素。高校院系应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整合线上线下党建资源,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