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存在”
“这个班级无药可救!”这是本周第四个老师来办公室投诉了,紧接着该班班主任提出辞呈。
案例回溯:
该班级是一个境外合作办学班,在相关政策下,招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班级低了一档,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构成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课堂效果极差,考试成绩不理想,其中某门课程有16个学生不及格,占了班级人数的44%。表现在纪律方面,全班一学期迟到旷课的累计数次近70余次。唯一一次举办集体活动以吵架告终;而与其他班级进行的球赛差点引发了群架冲突。这个班级一半的学生是“演员”, 用各种不恰当的方式哗众取宠,挑战规范;一半的学生是“看客”, 事不关己附和叫好,其中少数几个想要建设班级的有心无力。
案例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该班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但学生们与家庭沟通次数普遍较少,个别学生因从小父母脱管而有被退学的经历。在学生们的反馈中我所提取的核心词是“被忽略”。班长的一句话很典型:“老师,我拿了奖学金,我爸都不相信。”
这群学生将对家长的失望和不信任投射到同样管教却不理解他们的教师群体身上。从小到大的“忽略”也使得他们并没有学会“好好讲话”,易用极端、偏差的行为或者是沉默回避的行为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而正由于此更丧失了平等交流的机会,陷入恶性循环。
解决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积弊已久的班级,新班主任上任的“三把火”的火候是需要拿捏的。
1、一个态度
面对一群对家长、教师失去信心的学生,“尊重”和“认可”是其最稀缺的互动方式,作为班主任能做到不带情绪,先坐下来听他们的讲述和想法,才是走近他们的第一步。
2、一种震慑
放任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们对于规范抱以轻蔑的态度,换句话而言“无畏”是因为“无知”,针对“演员”学生们,主要按照《学生手册》中违纪的处分条例,将他们的违纪记录搜集罗列并按规处理,直到此时这群学生才天真地跟我说:“老师,我之前以为这些都是写着唬人的。”最后1位同学由于课业问题而被退学,这也给其余学生一个震慑。
3、一次远行
该班级有为期一年境外求学的优惠政策,学生普遍向往这个机会,于是我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约束和提升,最后班级四分之三的学生出境赴学。由于远离故土,班团体凝聚力增强,师生互动频繁而深入,这也让我开始被大部分班级成员真正接受并信赖,直到此时我的话才被学生们真正入耳入心。
案例反思
错误往往是结果不一定是初衷。这群学生让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们惯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正当的诉求,因此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每次出现状况时先看到学生值得肯定的一面,一定好于劈头盖脸责骂后的苦口婆心。比如从险些引发群架那件事情上,我其实看到了这个班级的学生一致对外的凝聚力,虽然意气但是难得。
在这群不愁生计的学生身上,你会看到肆意张扬的个性面,但或许是与原生家庭的疏离,你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理解、倾听、陪伴的渴求。他们的成长经历里家长会用物质会用指令来表达爱,但没有用过耐心的倾听;老师会用成绩会用数落来表达关心,但没有用过平等的交流。
道理的深入人心是需要凭借师长、朋友们的亲身示范和有效互动的,如果不留心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那么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成长和完善起来。我与学生们一起经历境外求学的历程,在互动中体察学生的优势和需求,在逐渐加深了解中帮助他们解决内在和外在的问题,藉此重塑他们的“存在感”——自尊自信。事实上,一旦核心建立起来,这些从前的“问题学生”会自发地朝向进一步夯实和扩展自尊、自爱的方向努力发展。
后记:
毕业典礼那天,那位退学的同学回校感谢我一如既往的关怀; 4位学生成功专升本;其余学生百分百就业。我这位班主任的成就感如茶后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