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展示 > 辅导员工作案例 > 正文

第二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作品:体验式教育模式在贫困生感恩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体验式教育模式在贫困生感恩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简介:

小金,女,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失业在家,爷爷奶奶年迈身体也不是很好,家庭享受低收入保障。开学后不久,带着低保证书来到辅导员办公室,主动申请经济困难补助。

大一时,根据其提供的材料和谈话了解,小金确定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4000元,并取得社会资助“XX结对”帮扶助学金2000元,基本解决日常生活消费。小金性格活泼开朗,主动竞聘班级班长,工作能力很强,积极上进。学习之余,自主创业,做微商,开网店,收入很好。大二,贫困认定时,有同学反映,小金日常生活中消费比较大方,使用的是苹果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贫困认定小组成员认为小金虽为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她个人创业收益还不错,个人生活消费开销较大,应该将其困难等级确定为经济一般困难。

小金听说自己贫困认定要降等后,跑到辅导员处反应,按照贫困认定标准,自己应该是特殊困难,不应该降低她的资助金额。

该案例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地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与学生实际的经济困难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二是如何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经济资助,树立感恩之心。

一、案例分析——贫困生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探索

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存在依赖心理。由于学校和政府很重视贫困生问题,国家助学金的拨付呈逐年递增的常态化趋势,造成很多贫困生认为学校的资助是天经地义的,资助不应该中断,更不能减少。这造成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惰性”以及“等、要、靠”的思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而是寻找学校救助或资助。如果出现资助取消或降等的情况,就认为是不公正的。本案例中的小金,自初中开始就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资助,对资助已经产生依赖,一旦中断或减少其资助,就产生无助感,自己表示因此降低其资助力度,自己万一创业出现挫折,将无法保证正常的学费和生活开销。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虽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资助,但相对于经济资助工作,对贫困生的精神救助仍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这就导致部分贫困生存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和小金交流中,小金流露出自己创业所得是个人劳动所得,不应该因这部分收入,动摇其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认定;对学校和社会资助缺乏感恩行为,自己创业所得都用来个人高档消费中,没有考虑过以己所能反馈社会,回报学校。同时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创业行为,感觉是运气才取得较好的业绩,担心创业会失败,缺乏对职业的规划意识和主体性人格缺失。

二、解决方案——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体验式教育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库尔特·汉恩(Kurt Hahn)的外展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A.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感恩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层面,是人对自身所获得的恩惠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心理产生认同感;二是情感层面,是人在获得恩惠后发自内心的愉悦、温暖和幸福的积极情感;三是行为层面,是一种外显的回馈举动。

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基于对体验式教育和感恩教育特点的理解,强调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感恩行为。

undefined

             1 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


(一)共情接纳赢得学生信任,“成长账单”正视资助需求。

针对小金对资助降等的质疑,没有马上指出她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先安抚其情绪,等小金情绪稳定后,再开展教育引导。改变一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凭借单纯的教育说教效果并不是很好,我通过让其梳理大一的成长账单(即她的开销、收入情况),通过其自身的梳理,让她归类哪些开销是必须的,哪些非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整理分析,引导小金意识如果节省下不必要的开销,勤工助学和创业收入就可以很好地保证日常生活消费。梳理后小金红着脸说,因为从中学开始一直都有经济补助,突然听到补助减少,就特别着急,怕以后因为经济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没有分析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地需要这些资助。

(二)体验激发学生思考,“苜蓿种植”追寻生命真正意义。

在小金正视自身需求之后,让她种植苜蓿,并每天观察和记录苜蓿的成长状态。一周后,小金很激动和兴奋地想我讲述她的发现。她说:“老师,真的好神奇,生命的力量真是伟大,只要水和阳光,小小的苜蓿种子就长得这么好!”我引导其思考,苜蓿种子放在普通的玻璃瓶和放在华丽的金制盘子中,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加上细心的照顾,其成长状态是一样的,营养价值也是一样的。通过这个体验让小金明白生命的伟大。只要基本条件满足,有一颗坚韧向上的态度,成长环境的差别,物质享受的差别是不影响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小金最后说,“老师,我明白了,以前我很自卑,想通过使用高档手机等用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没想到这些对生命的意义其实没有那么大。我真正要关注的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三)团体辅导重塑学生自信,“独特橘子”明确自我认知。

在小金开始对生命意义探寻之后,我又给她一个作业。让她回去问同学、舍友、好朋友、妈妈、爷爷、奶奶等人眼中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样相约一周后,到我的办公室。这时为了更好的让其他贫困生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我通知了7名贫困生和小金一起进行了“发现独特的我”团体辅导。通过让他们在一堆桔子中选择最喜欢的那个桔子,仔细观察桔子后,分享为什么选择那个桔子;再让他们在橘子堆儿中重新找出自己的桔子;最后品尝自己的桔子,分享桔子味道和对桔子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活动结束后,小金和其他同学都明确自己是独特的,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最重要。这样,贫困生逐渐淡化了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等心理。

(四)资助落脚道德素养,“生命之树”引导学生感恩。

为更好开展对小金的道德教育,我通过学生喜欢接受的形式,通过“生命之树”团体辅导,让学生思考领悟感恩的重要性,并内华为自身的感恩行为。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颗树的话,你的人生之树是怎么样呢?通过让学生自己绘画“生命之树”,引导其思考,她所绘画的树的树根、树干、叶子、果实以及这颗树生活的环境分别是怎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分别代表什么?通过引导,小金意识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帮助,应该怀着感恩的态度对待,同时意识到生命不只是索取还有回馈。

三、案例效果——感恩回馈成效喜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引导,小金更加积极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上节俭朴素,创业项目发展良好,成功开了两家淘宝店。鉴于自身经济情况的改善,小金在一年后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助学金及自己积攒的1000元拿出来作为公益基金,用来帮助所在系结对的特殊学校的孩子们。

通过团体辅导对护理系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参与学生人数达到150人,参与学生中,90%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帮扶活动,有进行学业帮扶、有到敬老院开展爱心活动,有到结对的特殊学校开展帮扶。

生活中,贫困生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与同学沟通,乐观向上,参与院系活动的参与度由原来的30%提升到目前的80%。

四、案例启示

(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古代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知的就是自我,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能够发挥人本身的主动性,人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是自己问题的直接解决者,而我们要做得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让贫困生带着体验去思考,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升教育的效果。通过体验式教育和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悟道理,分享心得,这就避免了老师说教的苍白感,让学生从心底接受,真正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二)从“心”开始,注重心理知识的运用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等的特殊性,多少存在一些自卑、嫉妒、怨恨、不诚实、敏感、缺少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他们除了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又更高层次的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对贫困生的教育更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立足贫困生的道德素养,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帮助他们培育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以及感恩的态度。

(三)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对贫困生的能力提升。

重视学生实际需求,“授之以渔”提升综合能力。本案例中,小金创业过程中,对互联网创业的相关技术不熟练,鼓励其参加学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同时介绍创业成功的学长与她结对,让朋辈榜样激励其更好地工作,增强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水平。日常工作中需要充分调研贫困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岗位和技能培训,搭建成长平台,增强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通过不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改造自我,最终实现成就自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