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灌”到“滴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个案探究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嫒,女,XX专业学生,来自贵州省流长苗族乡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务农,弟弟高中在读。该生自入学后就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大一上学期成绩中等,下学期经常旷课做兼职,导致期末成绩专业倒数,但是《视频制作》课程分数很高。
辅导员紧紧围绕学生,开展精准帮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毕业时的小嫒已是校优毕业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多媒体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成功入职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国内十大远程教育品牌),继续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追梦。
二、案例分析和处理
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呼应学生发展需求,因人施策,是推进精准思政的关键课题。对于小嫒,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先满足生存性需要,再关切发展性需要,并兼顾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
1.暖心陪伴,关切学生现实难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辅导员首先与小嫒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交流,坚持每周一次的午餐有约和操场夜跑,逐渐拉近师生距离。小嫒坦诚,旷课兼职是由于母亲手术花费巨大,家里已无法支撑姐弟读书。辅导员第一时间帮小嫒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和教务办勤工助学岗位,替代了饭店兼职。
2.综合研判,把脉学生发展需求。生存性需要基本满足后,小嫒的学习成绩有了起色。新学期,小嫒与辅导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谈心。小嫒认为教务办勤工助学岗主要是打扫卫生、接送文件之类,于专业学习无益。辅导员于是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获得感最高的是心理学实验室勤工助学岗位的同学,其原因是能学到专业技能。因此,要创设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发展需求。
3.精准施策,赋能学生专业成长。基于以上调研,辅导员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与浙师智慧教育有限公司合作,争取到了助学岗位。酷爱视频制作的小嫒顺利通过面试,开始接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开发。经过一学期锻炼,视频制作技术愈加娴熟,小嫒也参与到浙江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精气神很足。
4.补强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全面挖掘潜能,辅导员为小嫒搭建成长“脚手架”。一是参与本硕互助,结对学习,获校“挑战杯”一等奖;二是参加学科竞赛,发挥技术优势,获省多媒体设计竞赛一等奖;三是拓宽视野,到华东师大交换学习半年;四是参与教育公益,每年志愿服务时长逾100小时,感恩反哺社会。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1. 借力大数据,促进精准化认定。精准认定是指采取指标量化等科学方式来准确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困难程度,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前提。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家庭收支情况、校园卡消费等数据,准确识别并细化资助对象,既规范了资助过程,也提高了资助对象的精度,确保“扶真贫”。
2.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精准化帮扶。精准帮扶是将帮扶内容精细化、方案个性化、力度精确化,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际情况,这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核心。从“一个不能少”到“一个不能掉队”,可通过召开受助生座谈会、设置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增强个性化帮扶供给,满足学生差异化、阶段性的需求。
3. 加强协同育人,促进精准化管理。精准管理是加强动态管理和统筹协调工作,高效整合资源,这是高校资助育人的保障。二级学院要联合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同时坚持法治思维,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推进精准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每一颗星星的光亮,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与珍藏。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推进精准资助,孜孜追求所有学生的成长平等,助其志,扶其能。